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枪眼看三国】战役三:白马的悲嘶,杂胡之欢庆!界桥之战

ak47ak47 2009-9-18 12:34

【枪眼看三国】战役三:白马的悲嘶,杂胡之欢庆!界桥之战

[size=4][color=#ff0000][font=宋体][b]点击本贴顶部:[/b][u]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u]  [b]可阅读本人更多其他文章[/b][/font][/color][/size]

        [b][font=仿宋_GB2312][size=5]三国战役三:白马的悲嘶,杂胡之欢庆!界桥之战
[/size][/font][/b]
时间:公元192年春

地点:界桥(今河北威县北)

双方统帅:
  公孙瓒:(部将:严纲等)
  袁绍:(部将:麴义等)

战役起因:
  配角总是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哪怕他们曾经显赫一时。

  在汉末诸侯割据的风潮里,先出头者都没能坚持到最后。公元191年的前后,大汉的土地上矗立着四个强大的诸侯:退缩到雍州的董卓;新占据冀州的袁绍;拥有南阳这个聚宝盆的袁术;再加上手握强军的公孙瓒。巧合的是,后来的三国建立者们,正好分别从属于后三者:曹操当时算是袁绍的同盟小弟;孙坚则是袁术手下头号打手,离了他袁术似乎就不会打仗了;刘备地位最低,算是公孙瓒手下的部将之一,并不如何受重视。在有了董卓这个不算很成功的例子做为榜样后,豪强们的野心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长了起来。天下,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诸侯征战,即将展开。

  公孙瓒据有幽州,虽然上面还有一个刘虞,但在乱世中手持大军的人说话才会算数。幽州苦寒,人稀粮少,必须向外发展才有前途。幽州之南,正是富庶的冀州,而且刚刚经历了一场夺州之变(袁绍取代了韩馥),人心未定,韩馥的余党未清,可谓是一个天赐良机。

  正好,公孙瓒之弟公孙越在帮助袁术对抗袁绍时,为流矢所中而死。有了这个借口,公孙瓒高举报仇大旗,准备出兵。袁绍畏惧不已,竟然把自己的勃海太守印绶给与公孙瓒从弟公孙范,想要讨好公孙瓒(无谋之举)。不料公孙瓒根本不鸟这一套,以讨伐黄巾贼的名义进入冀州,以2万步骑大破黄巾军30万,斩首近10万,虏获7万余人,一时之间,声势无双。公孙瓒携大破黄巾之势,罗列袁绍十大罪状昭告天下,正式打出了灭袁的大旗。而刚刚接收了勃海太守印绶的公孙范,也用袁绍老巢的渤海郡兵反戈一击。冀州诸郡在强大的军事威胁下,纷纷叛袁归附,为公孙瓒提供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得意的公孙瓒甚至自行任命了三个刺史: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

  反观袁绍,在不能再后退的情况下,终于鼓起了勇气,集结了手上的军队,向公孙瓒发起猛烈的反击。也许是认识到自己的指挥能力不足,也许是贪生怕死,总之,袁绍并没有亲临一线,而是把战争指挥权交给了大将麴义。

双方实力:
  首先介绍一下公孙瓒和他的白马义从。从某些角度来说,公孙瓒与岳飞可以算作一类人。公孙瓒出生于地方豪族的旁支,开始只是小吏,后来抓住了机会,表现优异,才被举了孝廉,成为辽东属国长史,开始了被杂胡痛恨的戎马生涯。大汉在177年夏育、田晏、臧旻所率的数万精兵覆没于鲜卑后,失去了对游牧民族的主动权,面对游牧杂胡的频繁袭扰,只能被动防守。公孙瓒凭借自己的一身骑射本领,召集了几十名精通骑射、志同道合的勇士,开始了对乌丸、鲜卑等杂胡的血腥报复。在放牧季节,牧民们必须分散放牧,集中在一起牲畜会饿死,这给了公孙瓒一个很好的机会。公孙瓒的手段应该类似“三光”战术,烧光、杀光、抢光,他又有骑白马的爱好(庞德的同志),很快就抢到了足够的白马,给他的几十名随从统统换上。这样,威震杂胡的白马义从就此诞生。

  宰一次杂胡并不难,难得是宰一辈子杂胡。几十年如一日的宰杂胡,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种袭扰是相当危险的,《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就记载过一次危机:“[color=darkslateblue]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color]持续的报复使得鲜卑“不敢复入塞”,也为公孙瓒在边地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人们视他为大汉的守护者。据说,当时胡人们用公孙瓒的白马像做箭靶,一旦有人射中,大家就一起欢呼;可是私下里议论时,都警告亲族“当避白马”。接着,在与张纯、张举和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乱者的鏖战中,公孙瓒奋勇作战,其名声在整个大汉都广为人知,更锻炼出了一只强悍的大军,连董卓都忌惮三分。

  可是不幸发生了。公孙瓒最大的对头,刘虞刘伯安来到了幽州,他是怀柔派的代表,对异族主张安抚招降。两个人的观点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刚好杂胡们被杀怕了,正愁找不着人投降(公孙瓒不接受),与刘虞正是一拍即合。这样,公孙瓒十几年的辛劳,被刘虞一抹而光,反而成就了刘虞的宽仁之名。虽然很不满意,但刘虞是上司,公孙瓒只能私下里宰几个杂胡使者解解闷,刘虞对此很不满。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军的精髓,早期成员不过几十人,随着公孙瓒实力的增强,军队规模不断扩大,白马义从的人数也逐渐增长。当时的骑兵还没有配备马镫,依靠双脚夹住马腹保持平衡,只有部分骑手为了上马方便,使用了单边马镫。所以,骑手作战时以骑射为主,近战能力不足,能在马上挥舞兵器的,都是骑术高手,数量有限。白马义从的要求很高,人员长期不过几百人。在界桥之战前,白马义从经过新一轮的补充,规模终于达到了千人。

  现在正式评估一下公孙瓒的军力。王粲的《英雄记》对这一战描述详细,且引用一下:“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 左右各五千余匹”。作为当时之人,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袁军的情况。因为采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取代了韩馥,冀州诸郡对袁绍的服从度并不高,多有叛从公孙瓒的。所以,袁军的主力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袁绍老巢渤海郡的部曲(把勃海太守印绶给公孙范不代表会把部曲留给他),一个是邺郡周围的冀州兵。邺郡是河北的大郡,袁绍从渤海带出的军队也至少有万人,所以从兵力上,袁绍还是有优势的,否则以袁绍的性格,怎么敢主动进攻?另外,冀州富庶,体现在军械上就是拥有大量的弩。《九州春秋》记载:“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这些弩现在落到了袁绍手上,即将给公孙瓒带来致命的打击。

  当然,没有麴义这位关键先生,袁绍兵再多,弩再强,还是给公孙瓒送菜。麴义出生凉州,“晓习羌斗”,是和羌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悍将,对如何对付骑兵经验丰富。可惜了两位屠胡英雄自相残杀。

  评估袁军军力:步兵至少5万,骑兵极少,有强弩数千。

决战:
  《英雄记》记载:“[color=darkslateblue]公孙瓚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瓚,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瓚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瓚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
[/color]
  来分析一下战斗的过程。麴义部的800先登和1000强弩手独立的在主力的前面列阵,差不多就是一个诱饵,引诱公孙瓒的骑兵来攻。麴义的阵型很特别,先登在前,强弩在后,看起来挡住了弩箭的射击口。公孙瓒看到这样的阵型,大概会嗤之以鼻,然后大手一挥,中军的白马义从就一拥而上。在他想来,这种无法攻击的阵型在骑兵的巨大声势下应该很快就土崩瓦解吧。不料麴义的兵技艺精湛,一声令下,前排的先登就全趴下了。楯是一种大盾,有一人高,先登用楯护住全身,既可以防止骑兵的冲撞和践踏,又可以防止弩阵的误伤。当骑兵前进到离弩兵还有3、40步的距离时,进攻开始了。

  个人认为,第一波攻击应该是由弩兵发动。如果是先登先跳起来,那么弩兵的攻击将会造成巨大的误伤。汉军经常使用三段射击的手段来对付骑兵,可以想象,在连续的强弩射击下,前排的人马纷纷倒毙,人、马的尸体在战场上形成了一道道障碍,迫使后面的义从们不得不放慢了骑速。在弩箭射击之后,躲在大楯之下的先登之士一跃而起,手持长兵向丧失了速度和冲击力的白马义从发起了反冲锋。陷入了圈套的白马义从仿佛掉进了泥潭,战斗力十不存一,惨遭屠杀,包括首领严纲在内的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作为公孙军的精髓,白马义从具有极大的威名,它在战场上被正面全歼,对公孙瓒全军的战斗意志造成了致命打击。于是,公孙军全线崩溃,连大营都不敢回。

尾声:
  公孙瓒奔逃20里,试图打一个反击,又被麴义击败。崩溃的侧翼公孙骑兵不小心碰到一条大鱼,袁绍见公孙瓒全军溃败,正好带了百来号人到战场上看风景。“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你能想象这样慷慨的话是袁绍遇险时说的吗?可惜公孙军士气低迷,2000多骑竟然拿不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很快被麴义赶走了。这样,声势浩大的界桥之战终以袁军的胜利而结束。

战略后果:
  公孙瓒虽然绝对损失不大(步兵若干,骑兵千人),却丧失了一只费尽心血组织起来的王牌,还被打消了连胜的气势,势力从此开始衰落。白马义从也就此消失,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失去了威胁的杂胡们又开始蠢蠢欲动,甚至敢向公孙瓒正面进攻。袁绍有了对抗公孙瓒的信心,在之后与公孙瓒又进行了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最后巩固了冀州的地盘。

  最后提一下界桥的英雄,麴义。以袁绍的用人标准,出身低微的麴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果然,不久之后,看麴义不顺眼的袁绍还是杀死了他。如果麴义不死,恐怕曹操在官渡要大吃苦头,能不能赢都是个问题。当然,麴义不死,袁绍就不是袁绍了。

[size=4][color=#ff0000][font=宋体][b]点击本贴顶部:[/b][u]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u]  [b]可阅读本人更多其他文章[/b][/font][/color][/size]

[[i] 本帖最后由 ak47ak47 于 2010-2-4 09:36 编辑 [/i]]

liuyes5210 2009-9-18 21:20

配角就是历史的衬托者,为了衬托主角的,所以历史决定他永远是配角。
麴义我不是很了解,但是袁绍我多少还是知道的,他注定不是成大事的人,心胸狭隘注定了他日后的失败

450531374 2009-9-19 09:4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wsjwxj 2009-9-19 11:15

楼主 好像很花了 时间研究了三国的历史
不过其中有些细节似乎有出入

xtx050600 2009-9-19 12:56

你说的事件发生的事件顺序上有问题吧?还有孙坚是袁术的部将吗??记不清三国志了,不过三国演义上讲的事孙坚的儿子孙策吧。

krenshin 2009-9-19 13:30

AK兄又有新文章了,必须捧场!红心奉上。
      关于公孙瓒,我个人认为他赢面其实不大:手下精锐部队为骑兵。在那个没有马鞍的年代,要培养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需要付出太多的心血。也正因为如此,在普通步兵的培养上将出现重大缺失。另外,公孙瓒只能成为出色的军事家,但绝对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在长期灭杂胡德过程中,他就应该逐步分而治之,打拉结合,这样能更快的平定边患,还能得到盟军,何乐而不为。但他一根筋的打法,却丧失了这种可能性。
      从战斗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这些缺陷对其所造成的打击。在白马义从毁灭后,虽然公孙瓒损失不大,却始终无法抵挡袁绍的攻击。而北方杂胡在听说白马义从受重创后,也开始对其进行侵扰。在这种四面临敌,又没有绝对精锐的情况下,公孙瓒只能走上失败的道路。

jjwpf4 2009-9-19 18:02

这应该是根据正史来写的战役。不过界桥之战终究不是决定存亡的大决战,袁绍和公孙瓒不就后也在朝廷的调停下暂时休战(李儒的主意),话说演义里边最为人熟知怕是常山赵子龙的初阵囧。麴义的出彩倒也是真的,不过AK兄也稍微夸大了点麴义的本事,官渡之战就算麴义在估计结果也差不离,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袁绍这位贵公子实在是不想再多说他了。

dwh910523 2009-9-19 23:11

界桥之战里就有常山赵子龙了,在那时就是一员猛将了

redsnow 2009-9-20 00:30

有些文不对题,无论哪个北方的霸主对杂胡都是一样的手段,这是汉朝的传统,而且解释界桥之战所选用的史料还是自己的见解都很薄弱。界桥之战在冷兵器时代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以不占数量优势的纯步兵正面对抗骑兵并取胜,这样的胜利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弓弩对骑兵的杀伤已经是当时的军事常识,白马义从无论对内对外都进行过冲击,可为什么麴义赢得了胜利而其他人却没有成为胜利者?伏盾下是什么战术动作,是蹲在立起的盾牌后面还是趴在地上把盾牌盖在身上,后世把麴义此战的战法称为伏盾阵,但后世却没人能再次重现类似的胜利。因此,对于此战的战术还是执行战术的部队绝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

ak47ak47 2009-9-20 08:45

回复楼上,袁绍对杂胡就是以怀柔为主,还把自己的女儿(养女?)嫁给了乌丸首领。后来他的儿子们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就是逃到了乌丸,这才引出了曹操北征乌丸之战。
至于伏盾阵战术,确实是个谜。以我之见,伏盾阵与强弩的配合才是关键,光是楯兵并不能取得胜利。楯兵一开始可以遮挡敌军视线,掩护弩军布阵,在弩军射击时则将楯放低,只要低于弩兵的腰部就足够了。在三段弩激射完之后,再弃楯出击。

redsnow 2009-9-20 10:36

10楼的回复,依照你的分析,白马义从是在进行正面冲击时,被大量弓弩狙杀,如果是白马义从没有发现盾牌后埋伏者大量的弓弩手,那还可以解释此战,但这是一场双方都阵而战之的战役,敌我的排兵布阵都一目了然,大量弓弩排于盾后的方式也不应该是第一次用于战场,利用长枪或盾牌抵御减缓骑兵的正面冲击再用弓弩击杀是步兵对症骑兵的一种正常战术,而且此战地处平原,不存在诱敌于不利地形的伏击,骑兵冲击的也不是步兵扎寨的营地,然而白马义从却败了,因此,麴义采取的战术绝不是一种常规的战术,为什么是盾,而不是长枪或大戟?

ak47ak47 2009-9-20 11:25

回复楼上,公孙瓒之前的战斗对象是杂胡和黄巾军,他自己也是以指挥骑兵著称,幽州穷苦,当时没有印刷术,军事书籍又是属于保密的内容,公孙瓒自己既没有几具弩机,又没有在与敌人的作战中见识过强弩的威力,对弩的作用很难有清晰的认识。
楯的体积很大,一竖起来,后面的动静就看不到了,当地又是平原,不能登高望远,公孙瓒又正是处于骄兵的状态,大概觉得骑兵一冲就万事大吉了,只怕不会注意那么多。

LUOQIQING 2009-9-20 19:20

此战双方都没有做成重大损失,公孙瓒有能力在次年发动龙凑之战、三万人参与巨马水之战等。但袁绍于此战中成功停止了公孙瓒的南侵,大大挫折了其锐气。在南进形势僵持不下之下,公孙瓒急于另图出路,引发了后期杀害极有名声的刘虞而失去人心。形势由本来名正言顺讨伐有“十大罪状”之名的袁绍变成谋害在朝廷位列三公至乎令外族臣服的刘虞的罪人,顿成众矢之的,被袁绍反过来利用刘虞的儿子刘和打着正义旗号联合乌桓及刘虞旧部围攻公孙瓒。在元气大伤下间接做成公孙瓒的覆亡。

skysay 2009-9-21 20:57

写的真好,感觉很真实,不愧是精华了。有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生的其时,不得其势,光华未来得及绽放就湮灭了。这一战,利刃败给了箭盾,其实在训练有素的军阵前,用骑兵正面冲锋本来就是不明智的。
好吧,队形整齐的重甲步兵方阵比重甲骑兵要强,这是常识。

shyunlon 2009-9-21 21:39

袁绍本身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容不得别人比它强。

tenxi 2009-9-22 10:39

我对三国的概念 被三国演义 洗脑了
但是,三国里面我最讨厌的人是刘备
玩游戏的时候,抓到刘备是必杀的

xid123 2009-9-22 11:03

三国时代是英雄备出的时代,但也是人民备受损失的时代,但愿今后的中国不要再出现这种时代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到万不得已,何必呢

lwx513883003 2009-9-23 14:04

这就是为什么皇帝多出在平民家的原因了,这是袁绍自己的问题,没记错是四世三公吧

wenpiaoning 2009-9-25 20:08

看了楼主的文章,对三国说不上熟悉,但是也不是太陌生,正在努力学习中。只有这样的分析和案例才可以从中间吸取到知识。:excellence

xuranglei 2009-9-25 21:16

[quote]原帖由 [i]skysay[/i] 于 2009-9-21 20:57 发表 [url=http://67.220.92.21/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352044&ptid=2411108][img]http://67.220.92.21/foru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写的真好,感觉很真实,不愧是精华了。有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生的其时,不得其势,光华未来得及绽放就湮灭了。这一战,利刃败给了箭盾,其实在训练有素的军阵前,用骑兵正面冲锋本来就是不明智的。
好吧,队形整齐 ... [/quote]

训练有素的重甲步兵正面对抗确实强,不过只要不是太糟糕的指挥官,或者是遇到特别糟糕的地形,再或者是遇到什么偶然(比如主将被流矢击毙),重甲骑兵不会正面冲击步兵方阵吧

我赞同楼主的看法,公孙瓒和他的部下对于步兵弩战术很难有什么了解,并且有很大可能轻敌

另外,关于为何这一战术此后再没有成功使用的例子,我的感觉是,鞠义采用的战术,对士兵素质要求极高。为让单兵弩发挥大杀伤力,是等到骑兵冲到了距离自己不过几十步的地方才发射,无论前排拿盾的步兵,还是后面的弩手,都要有极好的心理素质和很高的训练水平才行。只怕不是想用就能用的战术。
而三国之后,随着马镫的大量普及,数千人的大规模骑兵运用成为可能,要对抗这种规模的骑兵集群冲锋,对应的高素质步兵也必须有相应数量,更限制了这一战术的使用。
此外,马镫使用后,骑兵有了同时装备刀和弓箭的能力,通过对射,只怕也能对抗这一战术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枪眼看三国】战役三:白马的悲嘶,杂胡之欢庆!界桥之战